當前,“停車之痛”幾乎已成為城市通病,溫州也不例外。2016年,溫州市區小客車增長量高達6.85萬輛,再創歷年新高,市區機動車保有量達65.5萬余輛,其中私家車總量55.8萬輛。今年1至8月,市區共新增停車位37082個,其中專用停車位31884個,公共停車位5198個;完成舊小區改造10個,增加停車位890個。
在人民路、車站大道、學院路等市區主干道上,就能看到提示牌,動態顯示附近的停車場空余車位。這是我市近年來試點推進的停車智能誘導系統,鹿城區五馬街道、世貿中心地下車庫等25個停車庫(場)、近8000個停車泊位納入試點工程項目。
一方面自然是靠車位的增加,另一方面也需要對現有車位進行科學管理,盡可能物盡其用。
針對停車供需矛盾,我市不僅不折不扣嚴格執行停車位配建標準,更充分利用公園、綠地、廣場、學校操場的地下空間,以及閑置土地和存量土地的地面和地下空間,增加公共停車泊位的有效供給。
引入社會力量,改造提升一批既有的公共停車場,將平面停車改造為立體停車,增加停車場的泊位數。比如位于時代廣場旁的立體停車樓,占地僅481.88平方米,卻可以提供500個車位,比相同面積的平面車庫多出400多個車位。
針對目前一些社區、小區停車難,我市利用交通微循環、綠化改造、規范設置泊位等措施,有效改善社區和小區內部行車與停車、停車與消防等沖突。